狂热vs天猫预测-狂热vs银星推荐
银星河与太银河加起来长1750英里,太银河比银星河短450英里,那么银星河长多少英 里?
地球表面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离不开水,动植物也离不开水,科学家早已证实,早期的原始生命缘于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构成了一个水的世界,科学家称它们为水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海洋出现之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样,没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湿气流是形成云雨的主要因素。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气涌向天空,随着气流飘向大陆,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过江河重新回到两极和大海,另一部分则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而在南北两极和大陆高寒地带,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气温过低,大量的积雪又难以变成坚冰,于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主要水源地,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线。每年夏季,当太阳的光辉照射到冰峰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着沟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场,成了当地人畜饮用和农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丰富的水资源给万物带来生机,使生态保持平衡。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积为水所覆盖,然而,人们很难想象,传统观念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开始成为稀有资源,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储水总量13.7亿立方公里,而淡水却只占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于两极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积雪之中,这么一来,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于地下蓄水层、河流、湖泊、土壤、沼泽、植物和大气层中,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据联合国关于一个国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国家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因饮用脏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都隐伏着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危机。水资源危机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问题,在联合国列出的最有可能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名单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另外还有开罗、孟买、雅加达、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国是个多山多河的国家,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条。但我国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水资源比较贫乏。就全世界而言,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对淡水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对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现赤潮,江河鱼虾绝迹,有的甚至成为臭河、死河。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望采纳多谢!
孩子的宇宙佳句
1.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宇宙,信吗
孩子内心的宇宙 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
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我忽然想到,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生似乎有点太凄凉了。
来自宇宙的信号 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凝望着这个宇宙,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但是,遗憾的是,孩子们不大会向大人诉说关于这个宇宙的发现。
也许是因为,他们模模糊糊地觉察到,如果一不小心这样做了,那些不能理解的大人马上就会着手破坏自己的宇宙。尽管如此,当遇上能够对来自孩子的宇宙侧耳倾听的大人时,孩子们还是会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诉说他们的发现。
…… 稀松平常的事 因为孩子们的诗太精彩了,我曾在一本杂志上这样介绍孩子们的诗集:“这本书让人不由得想要推荐给任何职业和年龄的人读上一遍。”而来我这里接受心理疗法的人(成人)读了,却这样说道: “不管怎样,这不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吗?” 这句话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那么大肆宣传、希望更多的人去读的那本书,内容原来也很“稀松平常”嘛。对此,我回答道:“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懂稀松平常的东西。”
在这笔写作本书之际,这个片段立即浮上了我的心头。它让我反省应该怎样写作这本书,又应该写些什么。
悲痛的呼喊 通过心理疗法这项工作,我接触了很多孩子和大人,长年接受这方面的报告并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有那么多的孩子,当他们的宇宙受到压制时发出了悲痛的呼喊。
另一方面,大人的话中则处处体现出他们在童年时曾经遭受了怎样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又是多么的难以修复。他们所发出的悲痛的呼喊与求救声,或者被完全无视,或者反而在大人以“不正常”的判断下受到更一步的压迫而告终。
笔者打算写这本书,主要的动机无非就是想要揭示这种宇宙的存在,防止对它的破坏。 谈论宇宙之难 话说回来,认为我所推荐的孩子们的诗“稀松平常”的人,想说得究竟是什么呢?我在一开始就说过:“在孩子的内心有一个宇宙。”
而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我家的院子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存在于几亿光年之外的恒星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说是要谈论宇宙,如果只是论及我自身的日常生活,尽管这些无疑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但仅仅以此来谈论宇宙,未免给人以过于狂傲之感。孩子内心的宇宙实在是太过宽广,我能就此谈到何种深度,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值得信服的论述,这一点我实在是没有自信。
那些觉得孩子们的诗集都在说些“稀松平常的事”的人,也许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早已知道了孩子内心的宇宙更为宽广和深奥,因而责问我明知道这一点,为何还向很多人推荐这本仅仅写了如此稀松平常事的书。我是一个平常的人。
不过,虽说平常,也还懂得一些不那么平常的东西,所以也在进行一些心理疗法等工作,而要把这些不那么平常的东西传授给一般人,却出乎意料地困难。而且,在有关“孩子的宇宙”这一点上,有太多的人连稀松平常的事也一无所知,让我觉得仅仅谈论一下这一点也有着充分的意义。
尽管如此,既然取了宇宙这样一个宏大的标题,我想多少还是应该谈一点不那么稀松平常的事。只不过,要让这样的内容容易被人们理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的能力也许还不够,但我会努力去做这件事。幸好在儿童文学的名著中,有很多关于孩子的宇宙的精彩记述。
而且最近也有相当数量的关于对孩子的心理疗法的案例发表,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愿意利用这些材料,勉力完成这项庞大的工作。
我也预感到最终也许还会写得稀松平常,关于这一点,就交给读者朋友来判断吧。 长大成人 前面说过,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童年时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忘却的过程。
事实上,在我们大人的内心,也各有一个宇宙。只不过大人的心灵往往会被眼前的现实所吸引,例如薪水有多少、怎样提升自己的地位等等,而忘却了自身内心的宇宙。
甚至在发觉其存在时,感到出乎意料的恐怖和不安。 大人也许正是为了避免这种不安袭来,才会无视孩子的宇宙的存在,乃至试图进行破坏。
因此,当我们反过来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的存在时,我们也许会回想起已经忘却的关于自身的宇宙的一些事,或者有一些新的发现。也就是说,对孩子的宇宙的探索,也自然而然地关系到对自己的世界的探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思考孩子的宇宙吧。
2.孩子的宇宙读书心得《孩子的宇宙》读书心得:河合隼雄先生是饮誉世界的荣格心理分析师,就职于日本京都大学,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他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临床经验、对于孩子有着一颗赤诚之心和独特的见解,其著作用生活化的例子和浅显的语言,带读者进入到人的浩瀚的心灵宇宙进行探索。
《孩子的宇宙》可以就是这样一本看似通俗、实则值得反复研读的书。作者开篇即提到:“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但是由于我们的不理解,由于作为“教育家”和“治疗师”的失误,而使得这孩子的宇宙也布满了失望。”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认识和理解的宇宙。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理解这个宇宙,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只观其表面,而不顾其本质,在爱、教育等善意的名义下,做出了破坏孩子宇宙,扼杀孩子心灵的事情。
于是,我是带着虔诚之心,反复拜读了这本书,经常被其魅力吸引,不忍释卷。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深表认同及赞赏。
因为作者的语言实在非常恰当,在此许多地方都是摘录了作者的原话。(就是那种“这完全就是我想说的话嘛”的感觉。)
一、是关于“离家出走”这个话题。书中提到三种离家出走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人中,只有自己被当做外人。这种情形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地出现。
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书中举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这个在**《雷蒙娜和姐姐》当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贝芙莉.克莱瑞(Beverly Cleary)的《雷蒙娜和妈妈》,里面描绘了雷蒙娜的一次离家出走。让我们从一次派对中发生的事情说起。
雷蒙娜的妈妈在家里举办一个派对,其中有一个客人带来了一个比雷蒙娜还小的小孩薇拉珍。当大人们在派对上玩的时候,雷蒙娜只能呆在厨房,担任比她更小的薇拉珍的保姆。
在她烦躁不安的时候,匆匆走进厨房的妈妈还在她的耳边说:“乖一点儿哦!”于是她心想,我不是很乖吗?但是妈妈来去匆匆,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很乖。大人们真是任意而为,明明忙得没有注意,却还强加于人地说什么“乖一点儿”,真叫人受不了。
(作为家长,你是不是经常会对孩子这样说话?作为孩子,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当初听 到大人这样说话时的感受?)雪上加霜的是,派对结束后,客人们称赞她的姐姐比泽斯“是妈妈的贴心女儿”,而妈妈也柔声答“没有这孩子的话,简直支持不下去。”这个对话被雷蒙娜听到。
而且还听到有客人说雷蒙娜小时候和薇拉珍一样的话。于是派对结束后,雷蒙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一方面心想,怎么从来都不曾听妈妈说“没有雷蒙娜就支持不下去”这样的话;一方面困惑自己小时候真的和薇拉珍一样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所以后来雷蒙娜就问妈妈自己小时候是不是像薇拉珍一样。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这个问题显得非常不经意不重要,但是其实里面蕴含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种时候,忙碌的父母如果嫌麻烦而随口回答一句,就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雷蒙娜妈妈给出的答案让她稍微放心,但是并不满意。
后来事情不断发展,将雷蒙娜逼到离家出走的地步。不过,雷蒙娜的妈妈对于她的出走,处理的非常棒。
当人的感情猛然朝着某个方向流动时,如果想要阻止它,有时可能反而会助长这种情感的爆发;而置之不理的话,有时也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对方情感的流向,寻找合适的逆转机会。
把孩子的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通常情况下,父母对于自己对孩子的爱,似乎有些太过自信。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哪怕再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第二种离家出走的情形,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柯尼斯伯格的作品《天使的雕像》(又名《克劳蒂的秘密》)中,开头是这样的“克劳蒂知道自己绝不可能采用那种传统的背着背包然后怒气冲冲离家出走的模式。”她离家出走前经过了周密的计划,选择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作为离家出走的地点,这样的离家出走不可谓不独特而新颖。
在谈到她离家出走的原因时,作者的说法非常诙谐:“可能是日复一日的作息使克劳蒂疲乏了。她已厌倦了自己老是得A+。”
克劳蒂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女孩儿。但是要证明这一点非常困难。
如果只是每天重复前篇一律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过得多么出色——是无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的。克劳蒂的离家出走,其实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离家出走还有一种情形,是“为了寻找家庭而离家”,或者说这种离家出走是对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所提出的警告。因为他们是为了寻找家庭的替代品而出走,所以容易被一些疑似家庭吸引。
就像有些青少年加入到一些不良组织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形。想要了。
3.关于太空的好词好句好词: 星云 星球 银星 晶莹 眨眼 流星 星河 繁星 天星 寒星 孤星 晨星 星斗 星座 万点繁星 群星灿烂 星星点点 众星捧月 繁星点点 疏星淡月 星光灿烂 稀稀疏疏 星罗棋布 晓星下沉 残星几点 晓星闪烁 河外星云 河内星云 明星荧荧 银河渐现 北斗高悬 五星交会 众星拱月 满天星斗 繁星闪烁 深邃、壮阔 好句: 1、高高的夜空,几颗银亮的星星像从水里刚捞出来似的在闪动。
2、疏星闭上疲倦欲睡的眼睛,退隐消失了。 3、夏天的星星就像调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
4、小星星在寒空中摇晃,仿佛冷得在颤抖。 5、这颗流星变成了一道闪光,划破黑夜的长空。
6、星星像一盏盏小电灯,在空中闪烁。 7、黑蓝黑蓝的天空上,像撒芝麻似的撒了一天空的星星。
8、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 9、淘气的小星星在蓝幽幽的夜空划出一道金色的弧光,像织女抛出一道锦线。
10、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出现在天空上面。 11、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12、极美的星夜,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 13、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仿佛是天上的人儿提着灯笼在巡视那浩瀚的太空。
14、星空倒映在这汹涌的海面上,便随波上下跳舞,时现时灭。 15、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16、好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就像在探寻着世界里最美好的未来。 17、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又大、又亮,它们既不眨眼,也不闪烁,是恬静的,安详的。
18、满天密密麻麻的小星星,落在镜子似的河面上,像珍珠玛瑙,闪闪发光。 19、深蓝色的天幕上繁星闪闪,像是无数双眼睛,一闪一闪的。
20、墨蓝色的天空中挂着许多小星星,它们仿佛刚刚从银河里洗过澡似的,亮晶晶的。 21、东方已经浮上鱼肚色的白云,几颗疏散的星儿,还在天空中挤眉弄眼地闪动。
22、一颗流星拖着长尾巴似的蓝色磷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好大一会儿才渐渐地消失了。 23、严冬的夜晚,几颗赤裸的星星可怜巴巴地挨着冻,瑟瑟发抖几乎听得见它们的牙齿冷得捉对儿厮打的声音。
24、星星充满了感情,像顽皮的孩子,在稚气、执著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好段: 1、今夜的星空显得很美丽。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星闪呀闪的,一会儿高了,一会儿又低了,高的时候觉得无论怎样都摸不着它们,低的时候觉得摇摇欲坠。繁星点点的星空是多么的美丽,每颗星星似乎都有一个亲密的挚友,他们一边聊天一边“闪”。
这时我仿佛忘记了一切,只呆呆的看着那美丽的星空…… 2、清朗的天空中除了半圆月外,还稀疏地点缀了一些星星。在这房屋的正对面,闪烁着猎户星座的七颗明星;挂在四个角下方的猎户甲星,就是那较大的一颗,只有它在这无云的蓝空里放射着红光。
远远地在天际是那一片海,白蒙蒙地在冷月下面发光。 3、龙眼花开的时候,我也曾嗅着迷人的南方的香气;繁星的夜里我也曾坐了划子在海上看星星。
我也曾跨过生着龙舌兰的颓垣。我也曾打着火把走过黑暗的窄巷。
我也曾踏着长春树的绿影子,捧着大把龙眼剥着吃,走过一些小村镇。我也曾在海滨的旅馆里听着隔房南国女郎弹奏的南方音乐,推开窗户就听见从海边码头上送来的年轻男女的笑声。
4、如今在这安静的月夜里,望着眼前这陌生的,但又美丽的景物,望着天际的和日光岩下的海面类似的海,望着那七颗随时随地都看见的猎户星,虽然因此想到了以前的一切和现在横在那里的废墟,我也没有一点感伤,反而我又一次在这里听见旧社会的垂死的呻吟了。同时在朦胧的夜雾中,我看见了新的巨灵像背负地球的阿特拉斯阿特拉斯(Atlas):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巨人,被罚用头和双手(一说用两肩)支持天空。
那样在空中立着。这新的巨灵快要来了罢。
他会来完成我们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4.描写宇宙的好词好句好段从深邃、壮阔的层面来写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给我们以震撼,一个是人们的心灵,另一个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
宇宙多么的无边无际,如蓝色的水晶
《繁星·春水》:
二十
山头独立
宇宙便一个人占有了么?
我要挽那“过去”的年光
但时间的经纬里
已织上了“现在”的丝了!
六五
只是一颗孤星罢了!
在无边的黑暗里
已写尽了宇宙的寂寞。
七一
当我浮云般
自来自去的时候
真觉得宇宙太寂寞了!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五
黑暗
怎么的描写呢?
心灵的深深处
宇宙的深深处
灿烂光中的休息处。
无限的神秘
何处寻它?
微笑之后
言语之前
便是无限的神秘了。
深夜!
请你容疲乏的我
放下笔来
和你有少时寂静的接触
5.从大海、朝霞、白云、春雨、小溪、大叔、小鸟、孩子、太空、宇宙飞夏天的知了,来到我窗前,歌唱,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一声声叹息,飘落了。广袤的沙漠,狂热的追求一片叶子。舞动着的小溪啊,在你泥泞的路上,你的舞蹈呢?
“大海,你说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质疑。”
“你回答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听,世界的呢喃。看,最陶醉的风景。我们到底能怎样?当黎明过后,我们来置身另一个充满朝霞的气息。自然界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啊!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小溪水里的鱼儿沉默着,天空中的小鸟歌唱着。